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中国厚谊企业家代表团于”2016年7月24号晚于首都国际机场登机出发,并于当地时间2016年7月25号抵达以色列最大的都市,也是以色列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特拉维夫,正式开始在以色列为期一周的考察参观活动。
下面是代表团团员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菲女士在以色列考察的亲身感悟:
走进以色列学员分享之一【杨菲视角】:独具特色的“询问安检”:
世界上没有一家别的航空公司像以航那样,采取同样程式的额外的安全检查。
从北京时间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落地,虽然空中飞行10小时,但因为以航的安检的询问式盘查,我们基本花了12小时。办理登机手续的有中国雇员,而进行安检的一定是以色列人。
在国内看过那么多的以巴冲突的新闻和血腥画面,所以我们充分理解以航的这种做法,并且作为乘客,我希望检查越严格越不留情面越好。出境时,我们也是收到一个小卡片,以验明证身可入关,但王晓军同学作为最后一个入关者,还是被叫到小屋盘查。护照上不盖章,以方便游客进入其他阿拉伯国家。
不知道以航安检每年要多耗多少成本,经历第一天,想想这个国家真是不容易,不只腹背受敌,简直天天四面楚歌,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还能各行各业,该干嘛干嘛,干得好到让我们不远万里来学习。
也没人统计过南海危机耗了国家多少成本,那还只是嘴仗,也许公共危机管理方面,政fu是不是也学学以国?
走进以色列学员分享之二【杨菲视角】:
约好9点半出发,司机晚了。张总说投诉后派单公司猛说好话,于是司机留下来继续服务。不过我们有人房间抽烟,酒店也马上投诉我们。在以色列,有事去投诉,呵呵,这是以色列管理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他们的契约精神。
酒店大堂中国游客多,很多是“XXX学院”组织,反映了当下中国出现“以色列热”的一个侧面:热在学校与企业中。据介绍。2015年,超过500个中国代表团访问以色列,主要对以色列企业和风投基金很关注。同样,由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疲软,以色列企业也把中国当宝地,纷纷前往中国寻找合作机会和合作对象。两国之友好,在民间交往中前所未见,也把只有几十人编制的驻以大使馆忙坏了。
过去我们关注以色列技术,往往在军 事技术和农业滴灌、海水淡化等。但这几年,中国喊出“转型升级”“弯道超车”,只有八百万人,一个北京大的以色列,突然成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典范了。各大MBA、EMBA、后EMBA、创业学院,不来以色列都不好意思说开设创新课。
一天下来,听了使馆吴参赞介绍和以国最有活力的科技孵化器Trendlines副总裁介绍,眼下已经出现的“以色列热”,更可能只是开始。
但至今为止,中国企业家对以色列的兴趣主要还是在引进技术或收购、投资创新企业,还有就是吸引以色列企业去中国。倒是参赞和Trendlines负责人介绍的以色列创新之本:教育和人才的培育模式引入,目前中国还鲜有可闻。中以网张总推荐了以色列少儿教育商业模式,倒真值得咱们企业家关注。目前国内少见教孩子创新思维的培训机构。为什么不毛之地的以色列会成为全球闻名的创新之国?看问题,学根本,才能开枝散叶。
以色列从1948年建国以来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小国寡民无资源,唯一可依赖的就是他们自己,所以只能用智慧和知识来对付强敌。以色列人18岁后全员服兵役。三年军训后,年轻人喜欢打工看世界,然后明白了“世界那么大,我知道该做啥”,再上大学选专业,虽然以大学生毕业已26岁,但这种模式照顾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加上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列全球第一,使得这个不毛之地变成神奇的国度。在政fu的扶持下,以色列大学和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及专利的市场转化能力很强,官产学研各具功能。同时,由于颠沛流离的历史,他们骨子里认为人生不确定,有新的创造发明或者初创企业,愿意脱手转让,然后再去发明创造新的事业。
Trendlines副总裁与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菲女士合影
好了,今儿就到这里吧。昨天路过瓜田,我们从车上远远看去,满地密密麻麻的瓜,叶子摭不住,甚至可以说人家的瓜苗只长瓜不长叶儿,等第二天探个究竟吧。吃瓜群众静请期待。
走进以色列学员分享之三【杨菲视角】:
今天考察了以色列3D打印、农业滴灌、大 健康医疗创新企业。真是应了张总的话,这是个5S国家:Small,Smart,Smile,Strong,Special。
我们主看的是3D打印和医疗,以色列创业者知道接下来中国很有潜力的一个市场是医疗,他们也算出了庞大的消费者数字(不知道顿不顿几百万几千万客户群体,对听惯了“800万人口”的他们是怎么逐渐由激动到平静的)。但无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疗服务,他们不搞圈地式大业态模式设计,都是前景光明的黑科技、小科技,小而美。
创始人身材挺拔,神彩干练,真个是见你就Smile,无论506070岁,都身材健壮,脸无皱纹。和他们比,我们的企业家们反而是“小后生”。但从他们创业的次数和成功率,一定都身价不菲,而且是企业家兼科学家。似乎他们把一次次重头再来当作一次次换工作。创了就创下去,有机会就抓,也不需要用创业证明自己,败了就败了,换个机会。不像咱国内,一听创业特别是年龄再大点,觉得这人要上天似的。
一个人的能量顶别人好几个,所以只有几百万人口,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创新走廊。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欧洲的总和,超过了日本、中国、印度的总和,仅次于美国。
看得出来,以色列的创新技术正在布局中国,他们与中国的创业投资结合起来,起步投资小,技术又前沿,在中国会有大成功的。
下午去以色列“人民公社”基布茨,类似中国的华西村。不同的是人家人民公社的群众,历时50年,发展出了“耐特菲姆”这家年营收200亿美元的全球第一滴灌技术公司。(如果大寨村50年前学基布茨,今天会怎样?)
去基布茨路上,张总讲了犹太人宁死不肯卖橄览摘果机给国内“xxx”公司。他们说说枣是枣,橄榄是橄览,死活不做这门生意。吃瓜群众们,你咋理解这思维?
是呀,对比我们国人思维的复杂多元,以色列人是如此简单一元。也许正是这种“一根筋”,使他们专注又专注,在一个又一个事业小切口创业成功。以色列初创公司有75%成功率,对比我们国内90%以上的创业死亡率,创业阶层真该好好来这个“中东硅谷”学学,不是学项目,而是学精神。特别是创投方,有时选投了最 好的创意,它也可能会变,唯一不会变的就是创始人和团队,所以种子期选人很重要。
基布茨只有1000人,在农村,闻不到国内农村习惯性的牛粪羊圈味和秸杆陈腐味,也沒有蚊蝇虫子。农田似乎很听话,只长蔬果,不生杂草。这基本是滴灌与生物技术的功劳。
在以色列农业区,你才会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农产品数字没记清,单凭同山兄说他引进以色列技术番茄毌产36000斤,是不是大跃进时人民日报上的数字?
不难预见,在不久的未来,基布茨独有的技术与改变农产品的创新,有助于改变中国传统农产品格局。
我们一天走了四五个项目与创始人及公司,在张总要求下他们基本带了中文版pTT,沟通几无障碍。虽然创新技术需保密,我倒觉得为什么不可以加强媒体相关内容呢?在北京开个VR直播室,这样国内就可以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去了解一家公司,不必亲自飞过来。有视频有直播,再配个翻译解说,PPT资源又是公开的,国内在搜索特定内容时,也了解了这些公司。这不妨是中国企业与投资自由高效对接以色列的方式。反正这些公司核心就是几个创始人,他的企业管理模式呀,人力绩效管理呀几乎没有也不必听。
走进以色列学员分享之四【杨菲视角】:
昨天走访了赫兹利亚大学的IDC(赫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Inter Disciplinary Center)。这是以色列首个私营非盈利性高等教育学院,堪称以色列的“哈佛”。虽然只是一座1994年从废弃军营改造过来的私立大学,目前却已经成为以色列最 好的大学之一。(中国那个年代也涌出大批私立大学,如今怎样了呢?所以说,天时地利同样,人和才决定未来)。
去了好多写字楼,在赫兹利亚大学才感受到楼宇内外的开阔与美丽,比花园更花园。特拉维夫房价地价很贵的,80平米房子卖700万人民币,和北京上海差不多。从校园占地和环境,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同样,犹太人家里,最宽敞最明亮的不是客厅卧室,而是大书房。(再想想咱国内居室,多少空间留给了书房?)
以色列教育重在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而不是一个高材生。纵使创新需要天才,也不是以拔尖为目标进行教育。他们更注重培养的是社会责任感。lDC项目基金负责人介绍了他们扶持的学生项目,大概选择的项目是,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甚至人类文明进程的项目。这令我印象深刻。我们常看中关村路演,国内投资人很喜欢投资O2O,以色列投资人的眼光迥然不同。还记得脸书小扎将他所持有的99%的股份捐赠给慈 善机构,用以发展人类潜能和促进和平吗?小扎先生是犹太人的后裔,在这里是偶像。这样看来,真的可以理解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甚至是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责任感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放在以色列更适合。以色列人那才叫真正热爱脚下的土地。因为沙砾丛生的国土也是他们用血的代价一点点从巴勒斯坦挤出来的。以色列最富贵的人住在耶露撒冷,因为这里离上 帝更近,更有国家情怀。这解释了我们奇怪为什么富人不住在更 安全的特拉维夫的疑惑。
但考察以色列的企业眼光,就不能把以色列看成是一个国家,否则无法理解它成长的动力。以色列太小,他们从来都是用世界的眼光来看自己,想着怎么去做全世界的生意,以前是向西方,现在是向东方。
赫兹利亚大学的宣传片里出现的建校人与师生都在传导一个理念:未来不存在国与国之间独立的领域,无论艰巨的挑战与迷人的机遇,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地球人共同面对,所以他们注重培养人类社会的引导者,如何培养年轻人的世界观。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昨天米歇尔·奥巴马的演讲!网上一片超赞,但我另有看法。她演讲技巧与现场激发感没得说,但她的眼界与胸怀还是不够美国首领的胸怀。如果她说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孩子都是我们的世界,会更好些。而通篇定格在了某某区域的孩子幸福、安全、平等,忽略了美国向来吸引世界青年的是这个国家的世界格局。
曾经中国互联网几乎所有应用和平台都在美国能找到“原始模板”。中国抄硅谷,但别忘了硅谷盯着以色列。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国外公司来以色列“扫荡”最先进的技术。
如今,西方多数国家还保持着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禁令,以色列是少有的“不从众”者。以色列和中国在项目上正有强烈的互补性。以色列的企业有尖端技术和可持续研发力,而中国可以为以色列的创业企业带来“大量的钱”和“巨大的市场”。
如果以技术创新见长的以色列,和拥有全球最庞大市场和产能的中国,深度互信和互相拥抱,世界会怎样?
走进以色列学员分享之五【杨菲视角】:
昨天下午听了十几位创业者讲项目。其中一位柱拐来的老人,引起我们无比的敬意,纷纷与他合影留念。老先生行动不便,一条腿类于假肢,却尽量站着解说,实在不行坐一会,然后又站着讲。旁人介绍,他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却不以名师大师自居,反而以创业者之名,下午等我们很久。可敬可畏的犹太人!
之后一位拉比,为我们讲述犹太人历史文化。拉比中文名叫彭大福,因为他去中国留学过。看他ppt 的介绍,上过全球七八所大学,包括人民大学,当拉比真不易呀!
拉比是什么?拉比是指接受过正规犹 太教育,系统学习过《塔纳赫》、《塔木德》等犹 太教经典,担任犹 太教教会精神领袖,或在犹太经学院中传授犹 太教教义的学者。有些类似中国古代系统学习过四书五经的太学博士,或者现代的大学国学教授。
什么叫系统学过?光《塔木德》就250万字,类似《四库全书》,大至宗 教、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起居、饮食、洗浴、着衣、睡眠等无所不包,加上其他知识,说拉比学识汗牛充栋一点不为过。
《塔木德》是犹太人的“生活圣经”,包含了犹太人源于历史,源于万物的智慧。1200多名饱经沧桑,每天都在探讨智慧和哲理的犹太学者用了近400年的时间蕴育了这部大书。犹太人人手一册,从生到死一直研读,常读常新。每周安息日(周五落日到周六落日),犹太人安灯熄火,闭门谢客,全家围坐,聚拢学习与思考。
这样一种始终如一的声音,构建了犹太人的几千年来统一的世界观,加上不断实证纠偏纠错,犹太民族成为一个由信仰上 帝到信仰真理的民族。由于信仰上 帝,导致了他们“在上 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由于信仰真理,导致了他们“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上 帝和真理都是超验观念,导致了他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所以,有许多犹太智者成为世界一流的法律专家,包括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
我查阅了一下,《塔木德》不少内容巧合了我们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 教的四大皆空。比如“自我实现并不是要隐退于我们这个堕落的世界之外,也不是要沉溺于自我陶醉之中,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并对这个世界能有所贡献。”(儒家的入仕哲学)“凡事皆有定数,天下万物都有定时。”(道法自然哲学);“物质上的欢乐是从不存在的,因为罪孽总是随之而来。”(佛家思想)
但《塔木德》教育犹太人的思考方式与中国古典思想也有差异。例如,我们认为享乐主义是有害的,清心寡欲是有益的。但《塔木德》说:“穷困不是美德,故意逃避快乐和物质上的幸福,同样是有罪的。”“不要偏向穷人,或对富人特殊照顾,要公正地对待你们的同胞。”“贫穷是所有痛苦中最可怕的。”“富人也要热爱工作,因为空闲是一切麻烦的导因。”
《塔木德》中说:“如果某人不想买东西,他就不应该问:‘这东西多少钱?’”哈哈,我想起张总说我们中国企业家来以色列,总习惯性爱问一亩田产量多少,公司员工多少。而以色列人一再纠正:“不要问我亩产量,我更愿告诉你每亩产值多少,每个员工销售额多少”!
《塔木德》是犹太5000年文明的智慧基因库,它不仅在犹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维系了这个民族,而且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和有信仰的人。据说,在犹太姑娘出嫁的时候,要带上一套《塔木德》作为嫁妆,因为它可以提升新郎家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即使穷人家的姑娘,嫁给异域的姑娘,也要带上一套作为嫁妆,因为它意味着姑娘可给夫家传递犹太人智慧的DNA。(谁听过中国姑娘出嫁带一套《四库全书》嫁妆)?这也许是在德国的马克思,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在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在荷兰的斯宾诺莎,在英国的路透,在西班牙的毕加索,在全球的罗斯柴尔德,甚至今天的小扎,身上都有《塔木德》影子。
来以色列第一天,吴参赞也建议,欲与犹太人合作,多了解以色列文化,然后才知犹太人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
现在国内有很多围绕“生意”“发财”讲犹太商道,讲犹太人赚钱术。若忽略犹太人对信仰与智慧的追求,只讲生财之道,恰恰是无本之木,缘木求鱼,是我们某些国人自己只偏好财富的心理扭曲。以色列拉比不会教犹太人围着钱这样做那样想的。犹太人是喜欢钱,但你来以色列会看到,他们敬畏钱,不浪费钱,不崇拜有钱人,创业者也不为自己的项目画钱饼,也不多要投资人的钱,一般低于500万美元,大多融二三百万元。钱只是他们爱读书有智慧奋斗一生的果,而不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佛 教里讲菩萨畏因凡人畏果,犹太人有钱恰是他们有智慧的果。
走近以色列学员分享之六【杨菲视角】:
《塔木德》说:“上主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留给了耶路撒冷;上主给了世间十分忧愁, 九分留在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一座被投 注信仰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遭受灾难最多的城市,从古到今没消停过。人是种奇怪的物种,最多的人肺胕至爱的地方,反而又争斗得总不让它平静。三大宗 教(犹 太教、基督 教、伊斯 兰教)都把自己的精神终端集中到这里,它超重得气喘嘘嘘,是非不断。
耶路撒冷本意“和平之城”,现唯一缺少的是“和平”。 我们到这里明显感到戍卫士兵多起来,高斗大马沿街巡逻,古老的石头路上飘散着马尿味。路面石头特别光滑,每块石头都有故事,每一步踩下去都是历史。不过午餐是在一家50年历史的中餐馆,居然喝到了上海籍老板娘熬的中式风味骨头汤。海外华人的生命力,也可见一斑。
圣经中说当耶 稣传道到达耶路撒冷时,曾在橄榄山教导他的门 徒,为耶路撒冷将来的命运而哭泣,在这里被捕,复活后也在附近升天。
登上橄榄山,整个耶路撒冷的全景入眼。随后我们参观位于橄榄山上的主泣教堂,旁边的客西马尼亚园满是古老的橄榄树,其中有3千年以上的树,当年耶 稣在树下祈祷。不知该怎么用人类思维解释宗 教,与耶 稣同在的树我们见到了,耶 稣却只能在心中。电视画面上常常出现的圣殿山-金顶清真寺,是耶路撒冷的地标,在7月的烈日下光茫更刺眼。这是先知穆罕默德由天使引领升天之处,传说是世界的中心。
清真寺被视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另一伟大的伊斯 兰教圣地。我们不可入内,但能听到里面传出的祈祷的音律很动人。
耶路撒冷的大多教堂并不起眼,而且挤在一群楼房中,但宗 教地位太高,朝圣的人群还是源源不断涌来。游客的心态与朝圣者是不一样的,他们到圣地不是为了得到奇迹,而是在心灵的深处与天主相遇。
随后来到哭墙,哭墙是以色列国魂的象征,是罗马时期被拆毁的第二圣殿的残留。二战被杀害的犹太人600万。残存的西墙则成了犹太人最大的纪念寄托。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是这个古老圣殿西墙的一部分。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血脉相承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概等同于中国人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吧。据说犹太人一辈子一定要在西墙祈祷一次方能安息。
哭墙脚下犹太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或做宗 教仪式,或坐在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祈祷,或长跪悲泣。是啊,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苦难的漂泊这么长,几千年来流亡异域,哭墙下的悲歌,较之屈原流亡中写的离骚九歌,一定更为沉痛!
对比之下,我们常见国内的宗 教祈求等,不冷不淡,尽走些过场。
哭墙分男女区域,年满13岁的男孩子们一般要在父亲兄弟的簇拥下来到墙前举行仪式。
人们将祈祷的纸条塞入石缝,祷 告时不断前后摇摆,因为他们在祷 告不断提神的名字,为免妄称神的名,乃呼一次名,点一次头。陈导说,几年前哭墙出现一个“奇迹”,发现了支票,总金额竟高达几亿美元。这也许是故事,但也可能是真的,有几亿财富的犹太人多的是,认为信仰远胜于几亿美金的犹太人更多的是。
我走到哭墙跟前,看见一位特別漂亮的20多岁姑娘,黑鞋黑衣黑帽,在近40度高温下对着哭墙面掩经文哭祷,直到她两个刚会走的孩子哭闹,才不得已离开。哭墙除了标注“600万”的一个小牌匾,就是一面石头墙,但人们就是止不住哭泣,包括这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看她外表,家境不错,为什么这么悲伤?我去过四川建川抗战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角角落落都在提醒“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但有多少人会静静地在纪念馆一角,默默地为历史落泪?
做个样子没用的,只有信仰,是无法放弃的执着。
走近以色列之七(结束篇):
用哪几个词总结我们此行的感受呢?反正不只是高科技,还有信仰、土地、家园、亲人……
我们本是考察项目,不是去看胜地光华。几天的行程,却把我们引向思考一个民族为什么有那样的过去、现在、未来。
若从资源禀赋说,圣经说这里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谁信呀!又热又干,到处沙漠,别说比中国江南,比中国的大西北还差一截。但上 帝真的眷顾以色列,因为赋予他们的智慧远胜过任何资源。
离开的时候,我注意到机场长廊挂满了获过诺奖和各类国际大奖的大师照片。全球共1600万犹太人,获得27%的诺贝尔奖, 获 奖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以色列800万人,拥有7000家Startup的企业。
智慧比资源重要,这才是上 帝的喜爱。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就不多说了。以色列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战争让科技成果井喷。以色列“军 工立国”,但这种“军 工立国”不是穷兵独武,而是将有限的资源高比例地投入军 事研发,再将军 工技术转化成民用。从以色列国防军,到重要的国防工业机构和企业,走出了大量的创业者。以色列政fu鼓励他们携带“军队研发的先进技术”出去单独 创业,是罕见的“慷慨”。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曾说过,以色列很小,输不起一场战争,战败则将是灭亡,因此,以色列军队必须强大。军队吸纳的,是社会“精英中的精英”。
人们听过的以色列国防军8200部队,部队成员在服役期间是“世界 级网络战高手”,在退役之后,创办高科技企业,在商战中继续拼搏和展现。他们要么是公司的创立人,要么是中高级主管。只要是从这个部队出来的人,都会轻而易举地成为高科技的百万富翁。以色列的三大高科技公司(Nice、Comverse和Check Point)公司的几乎所有高管团队都来自8200部队。在军 事、商业和学术界高度一体化的以色列,8200堪称最著名的商业品牌,更是青年人才的孵化器。 甚至以色列情报局摩萨 德,虽然没有老牌情报机构的经验,但他们敢于去摸索经验和创造自己的特色,成为世界上最厉害的间 谍机构之一。
和硅谷、中关村相比,以色列的创新基地不够庞大。创新公司人员精简,没有市场部,没有产品制造部,更像是一个大公司的实验室。但由于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教育程度最高,最具有企业家精神,以及多种文化背景的员工队伍,因其战斗芵雄一般的灵活与高效的做事风格,结合精湛的技术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去适应创新的过程,迅速把创新转换成可以实际推广的解决方案。
我们用数据再来解读下:以色列研发投入全球排名 第一,以色列创新联动能力全球排名 第一,以色列每万亿美金GDP风险投资交易量排名全球第一;以色列风险资本投资占GDP百分比高居全球第一。
这些前沿的数据咨询,为我们勾勒出新闻联播以外的一个全新的以色列。它褪去 斑驳,以一个新潮的、先进的形象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一列列数字,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仔细了解犹太历史,犹太人不是一下子就成为了搞军 事、财富、文化、艺术的好手的,一味吹嘘犹太人天生聪明我认为也是种偏见。两千年前,犹太人曾经是埃及和巴比伦的“北戎”、“蛮夷”,在游牧民族里尚未分化。漫长岁月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只是一个东西,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犹太人尊重拉比,对老师的尊重超过国王、对学识对公正的追求超过强权和暴力,对心灵的驯服超越肉体的欲望。
我们崇拜“征服者”,犹太人未必;我们追求现世的欢乐,犹太人不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总能坚定自己的信仰,总能把文化的传承。
热情活力而不野蛮,多灾多难1而不自卑,自强聪明而不懒惰,执着独立而不保守,富有财大而不奢侈,人人有个性而又高度团结。
这就是我们要去学习的以色列。
华商盛世海外标杆事业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