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的下属在笑,别觉得他们在浪费时间, 因为在快乐的状态下,他们的工作效率反而更高,做的更好。美国西尔斯百货公司在为员工制定并实施一份关怀计划之后,不仅员工流失率降低了5%,而且当年收 入增加了1.3%,毫无疑问,这是幸福带来的成果。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员工并不享受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并且在长期的工作中感到厌烦、甚至是痛苦,最终选择离开。是什么让员工痛苦?如何让员工快乐起来?企业家、管理者应该如何做?
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制造”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如何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成为“新常态”下继续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命题。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工信部着眼规划未来10年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并将重点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对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当市场需求不再狂飙突进,当过去的经验不再完全适用于动荡无常的新局势,当一个个标杆企业或倒下或亦需不得不面对挑战求变谋生……那些曾经取得累累战果的中国企业们,怎样才能在下一个十年迎风飞扬登顶全球,而非在巨浪撞击下日趋式微?
【导读】16家亏损公司全为内地国企,亏损总额约达377亿元。企业负债总规模约达2.95万亿元人民币,按总资产3.8万亿元计,资产负债率为77.6%。 今年中国(含港台)有100家公司跻身《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距离美国的128家仍有差距,但在500强中的亏损公司数量上,已令美国难望项背。
【导读】一般而言,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因为它们不具备大企业的雄厚资源和知名度,而且,中小型企业也往往满足于应对其国内的需求。所以,国际化几乎被认为是大企业集团的专用名词。但是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却完全不同。其一,它们雄心勃勃,一直都在向国际市场扩张。其二,尽管它们也具有中小型企业的普遍局限性,但是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中却相当成功,堪当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典范。 那么,德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其实,讲起来很简单。首先,90%的德国中小型企业都在企业对企业市场(B2B)中经营,而非面对大众用户(B2C)。与B2C市场相比,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中国企业还需回归本分 2014年,当中国企业家们为是否应向互联网“全面投降”而争论不休时,还有谁敢不把“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挂在嘴上? 有,德国人。 对,居然就是这个世界第四、金融危机以来唯一生机勃勃的经济大国。今年《中外管理》杂志组团探寻德国精密制造DNA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宝马、赢创、海瑞克、汉斯格雅等各类型的德国行业领军企业,也聆听了德国商科第一的曼海姆商学院多位教授对中小企业与创新管理的深入解析。但令我无比惊讶的是,我接触的所有德国人,不论管理者还是学者,抑或官员,竟没有一个主动提到过“internet”这个单词!
【导读】我认为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三支箭,第一支箭是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第二支箭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或者说是大消费。第三支箭就是走出去。
【导读】 所有传统企业都将走上电商之路,这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一些传统企业在电商初期就勇敢试水,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已在电商领域成绩斐然,如服装行业的马克华菲、化妆品行业的相宜本草、家具行业的尚品宅配等。然而,对于更多的传统企业来说,它们要么还没有“触电”,要么在电商这条路上步履艰难。尤其是那些后进入者,它们缺乏电商规划,不知从何入手?线上线下利益冲突,不知如何平衡和取舍?电商人才匮乏,不知如何寻找和保留……如果让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有机会与成功企业的电商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和讨教,一定能够获得很多思考和启发。为此,《商业评论》推出了“传统企业如何玩转电商——走进标杆企业游学课程”。2014年7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企业家和管理者齐聚杭州,与电商领域的专家和成功管理者一起,探讨电商运营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和解决途径。下面我们采撷部分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阿里巴巴的上市,给有梦想的创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带来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梦想背后是创业者一个人的孤单前行,像唐僧取经般的艰辛。很多创业者没有董事会,面对一些企业发展方向的决策、营销策略的制定、经营困惑的突破等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思考。每个创业者自身的局限性,必然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局限性,这个时候更需要有不同背景的但有创业经验的朋友一起深入探讨,跨界整合思想,触发灵感、分享经验、提供方法。即有世界观又有方法 论,这样可以让企业少走弯路,减少创业和犯错成本。“六韬三略私董会”就是搭建一个有梦想的创业者的互助平台,让老板帮助老板,从成功走向更高的成功!”私董会主持教练王晓锋说出了自己创建私董会的初衷。
【导读】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硅谷是颠覆性创新的**地带,是所谓的“独角兽型企业”(即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创业公司)的天堂。提起硅谷,人们往往立即想起它遍地开花的网络公司,频繁的交通堵塞,还有硅谷企业对于犯错的高容忍性。但现在,硅谷的创业公司却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理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以往,很多蜂涌到硅谷参观学习的企业,都把它当成一次旅游,不过现在他们的学习态度要比过去严肃得多了。近年来,数字化、连通性和物联网的发展令很多守成型企业疲于追赶,而跑在潮流最前面的就是硅谷的创业公司。 如今,随着创业公司纷纷闯入他们以前从未进入的领域,守成型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日益严峻的挑战——我将其称为“短暂优势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以往的战略规则已经不再管用。
与苹果公司携手进军企业级移动市场,或许是IBM近年来最受市场认可的战略决策。在2014年7月16日宣布与苹果合作之后的半个月里,IBM股价达到196美元,这几乎是20个月以来IBM的最高股价。 苹果擅长以硬件为核心打造生态系统,iOS也已堪称黄金标准。IBM则是精通软件和服务的企业市场巨头,拥有大量的咨询顾问、行业资源、企业级应用基础、云计算技术,以及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实力。 二者的结合似乎理所当然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苹果可以向企业市场出售更多的终端设备,IBM也可以在移动市场挖掘更多的价值。
王石说,从1986年第一次去过日本后,他就开始了向日本学习,那时他还没做房地产,他最终实践了一条学习日本并将之与中国现代企业理念结合起来的道路。在中国内地,曾经有过一阵日本热,但很快就转成学欧美潮。但在万科有两派,一派是学日派,另一派是学欧美派,王石至今都是学日派。
本文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前往美国考察后的一篇散记,整个考察期间,任正非深感,美国人踏踏实实、十分专一的认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毫无保守的学术风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种强烈的危机,推动整个世界的前进。华为被历史摆在了一个不进则退的地位,科海无边,回头无岸,错过了发展机遇,将会全军覆没。
日前,《财富》杂志对所有美国500强上榜公司的CEO进行了调研,有94%的CEO告诉《财富》:其公司在接下来5年的变化将远远超过上个5年。5年时间看似不短,但在新形势下,企业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中国CEO也对笔者说,他们觉得外部的水温已经升高,企业应该随变而变,但未来是什么,不清楚。
华商导读】从2012年开始正式转型互联网的海尔,如今又将定制化推向了一个新里程。今年3月,家住郑州的海尔用户拿到了通过网络定制的“个人专属”的空调。这台空调具备WiFi模块、除甲醛功能、面板上还印着卡通图案。从下单到提货只用了五天时间,并且从排产、备料到安装面板,每个环节用户都能收到短信提醒。
约翰.拉塞特站在美国洛杉矶阿纳海姆会展中心的大舞台上吼叫着,他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台下数千位粉丝热情瞬间被点燃,有人站了起来,有人尖叫,有人挥着手。 这样的场景,在8月14日-16日天天上演——电影《星球大战》的灵魂人物乔治.卢卡斯、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海盗》杰克船长的扮演者约翰尼.德普、漫威的《美国队长》主演克里斯.埃文斯、脱口秀艾伦秀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这些好莱坞大咖与明星们亲自到来,让迪士尼的粉丝们近乎疯狂。
华商导读】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写稿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挤奶机器人……当年只在电影中呈现的智能机器人,如今变身武艺高强、不知疲倦的“超人类”登堂入室,全面入侵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它们的加入,居家生活在变得轻松惬意的同时,我们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也在被华丽刷新。但各种机器人的上岗,也让职场风云突变,“技术性失业”将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而在2015年9月,无论是新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还是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暨博览会,机器人技术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从 医疗服务到远程传感操控,智能机器人井喷时代的到来,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的重要推动力。 深潜入我家
【华商导读】“双十一”让马云再次成为最大赢家。未过“半天”已超过去年交易总额,创新高达912.17亿。天猫“双11”晚会收视率强势登顶,市场占有率高达29.66%,全民依然沉浸在线上购物且边看边买的狂欢消费里。与此同时,线下门店更加忧心忡忡,网购如此汹涌,线下商业还有出路吗?
当全球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人们为“互联网将消灭中介”欢呼雀跃时,贸易公司、中介机构真的会失去饭碗吗?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单价不足1元人民币的PU配件选用失误,险些让硅谷一家硬件初创公司损失上百万人民币,Greg Fisher和他的Berkeley Sourcing Group(伯克利采购集团,以下简称BSG)临危受命,通过测试发现了材料中的问题,避免了巨额损失。